top of page

第105期- 主題企劃:話題篇 "追緝婚內失戀六殺手"


祥源:我們自1982年結婚至今(2018年)已36年,從香港到美國,夫妻一起牧會許多年了,現任聖地牙哥主恩堂主任牧師。我們有三個孩子,兩個孫子。


談論中年夫妻怎樣愛火續燃、有更精彩的下半場之前,有個很重要的前題。兩人一起生活了許多年日,多少會出現一些狀況。若夫妻不願、不敢、不想處理這些問題,只把傷痛怨恨壓抑在心裡,一有機會就抱怨或翻舊賬,讓它形同在廚房積存多年的油垢污點,長期成為夫妻親密關係的攔阻。因此,夫妻若想一起做甚麼事,就必須在心理上、認知上或實際行動上,先修建、清理婚姻的根基,才能進一步談兩人如何同心同行,否則就只是外表的一致行動,卻沒有內心的滿足快樂。


許多人以為「二人成為一體」,就是兩人的看法、作法、步伐、習慣都一致,所以他們用盡心思要改變對方。事實上,最近有一研究報告指出:夫妻不論結婚多久,直到死前兩人的相異性還是近70%。


對此沒認知的人,常抱怨對方不合作、不聽話、不遷就,自己卻只會定睛在那些不能改變之處,至終氣餒而沒動力去做正面的事情。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葛里翰師母去世後,《時代雜誌》訪問葛牧師,問及他們的婚姻關係。葛牧師說他和師母是"happily incompatible",意即兩人雖不完全一致,但樂於一起生活。


在中年人的婚姻裡,很可能發生過一些如同大風浪的嚴重問題,衝擊夫婦關係,例如婚外情、投資失敗、親家不和、婆媳問題、錢財分配、孩子的教養問題等等。也許事情會過去,但怨恨、惱怒、傷害沒過去,只是為了息事寧人而埋藏心底。若不把這些問題帶到耶穌面前,經歷彼此饒恕,夫妻就很難親密地一起生活,更別談榮神益人。


我倆結婚時,師母的父母還沒信主,對我很不友善,認為女兒嫁給傳道人是葬送前途。我求上帝幫助我不怨恨,反以不同的眼光來敬愛關心他們。幾年後,他們越來越喜愛我這女婿,也信了主。岳父受洗時請我為他作見證,岳母則由我為她施洗。現在他們都已80多歲,信仰堅定,以作耶穌的門徒為榮。


絢華:心態很重要,無論是新婚或中年,夫妻從心底彼此接納的程度越高,關係就越和諧。兩人能彼此坦誠地暢所欲言,友情和愛情就能長長久久。例如祥源年輕時,高興時就買書獎勵自己,不高興時也買書安慰自己,有需要時更買書充實自己,所以我們家就像書城。但書太多有時也難處理。我尊重他這嗜好後,也變成愛讀書的人,要送禮物給他時,就選他會喜歡的書。


我倆個性很不一樣,生活在一起難免有衝突。他做甚麼都快,我則慢,所以兩人也有需要磨合的時候。結婚近20年時,我們讓一位親戚把孩子寄養在我們家,以為這是基督徒憑愛心會做的犧牲。但這親戚不是基督徒,價值觀和我們很不同,後來出了大衝突,造成婚姻中最低潮的一段日子。


有時沒有大風大浪,生活中還是會有一點小矛盾。例如我在教會關懷很多人,有時把自己弄得太忙,而冷落了丈夫的某些需要。有時祥源答應受邀去外地講道,卻忘了告訴我。所以不是中年夫妻才需要學習重新出發,每對夫妻都需要。即使在風浪中,即使受了傷害,都不說絕望的話,不要一生氣就威脅要離婚。愛火續燃,就是到中年還有親密的感覺,樂意努力從彼此的了解、接納、體諒、寬恕開始,學習重新出發。


一對夫婦慶祝金婚時,有人請教他們怎能維持長久的婚姻,他們說:「我們彼此都有一份清單,若他/她這回犯的錯已在清單上,我就原諒他/她。」有人又好奇地問:「那麼,那清單上到底寫了甚麼?」他們笑一笑,說:「不管他/她這回得罪我的是甚麼,我都說已在清單上。」原來那清單只是一張白紙,他們定意凡事包容,如此穩固了婚姻。


我想分享兩件我們很喜歡一起做的事。


2016年空巢期一開始,我們就參加真愛全人旅遊團去臺灣―34年前我們新婚蜜月的地方。在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舊地重遊讓我們重溫舊夢,心滿意足地為婚姻感謝上帝。


中年之後,我們的服事更多了,有時他必須去外地領會講道,我則常回香港探望年老的父母。身雖分離,心總是惦念著對方,彼此顧惜。無論在天涯海角,祥源常一天打兩次電話給我,彼此分享所見所聞。他出外時,總是買東西回來送我。這幾年喜歡買衣服給我,我告訴他不用買了,他還是買,並且得意自己的品味越來越好。


祥源:其實,有許多夫妻可以一起做的事,例如教主日學、參加短宣……等等,機會多得讓人不知要選擇哪一項。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共同的心態和價值觀、志向,也一起培養寬容、接納的品格。兩人關係親密了,才能享受一起做的事。至於我們,喜歡一起做的事很多:


1.一起學習新知、新技巧、新菜色等等。 2.一起事奉。事奉是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有時相當辛苦,但不痛苦,反有喜樂。 3.我們特別喜歡一起成全祝福、關懷鼓勵後輩,樂見他們成長,尤其是對年輕的傳道人。 4.一起享受簡單的事,例如散散步,享受良辰美景,吃剛出爐的麵包等等。 5.閱讀。 6.彼此分享討論,聆聽對方的看法。 7.一起與志同道合者深度交流。

(受訪者為美國聖地牙哥主恩堂主任牧師和師母。百惠採訪整理)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