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孩子們為什麼不讀書?
近年來,美國教育素質頻亮紅燈,其中首要問 題就是從小學到初高中都岌岌可危的閱讀成績。無獨有偶的,台灣社會人文出版龍頭機構─天下集團,看到新一代閱讀指標低落,近年來也積極推展「閱讀力」。即使孩子沒有閱讀障礙,在校語文科成績也差強人意,許多父母親的掛慮,仍是「我家孩子除了學校作業以外,能不碰書就不碰書......」。無論東西方,孩子閱讀力低落,閱讀興致消沈,都是讓教育界憂心的現象。
閱讀好處不消說是一籮筐,對學習果效、知識累積、思辨進深、創意加分、親子關係......都有積極引導作用,學校師長、家中親長從不放棄耳提面命機會,拼命鼓舞下一代打開書本,那麼,現今的孩子們為什麼還是不愛讀書?
除了孩子先天性向可能影響閱讀興趣之外,普遍性的閱讀危機是學校、家庭、社會眾多因素交叉影響的結果。問題點包括東西方學校都側重學科成績,測驗分數掛帥,語文教學方式不免隨從功利導向,難以啟發孩子閱讀興趣,也無暇深入欣賞評介經典。學生在學校的閱讀課,往往流於窄化的閱讀測驗。
而社會上的高比例雙薪家庭代表許多父母終年職場忙碌,雖然父母不吝惜提供書本,但與孩子以書交會的機率有限;若父母閒暇時自己也鮮少手握書卷,又怎麼期待孩子手不釋卷?
更不能忽略大環境中形形色色電子娛樂(電視、電影、電腦、電玩、手機......)鋪天蓋地,當然會蠶食鯨吞掉絕大部分孩子的閱讀胃口與時間。
前瞻—危機能否變轉機?
如此看來,當代孩子的閱讀前景,似乎烏雲密布,不見光明?然而所有的問題點,都可能變成轉捩點;2008年美國Scholastic出版集團發表了最新的「家庭與閱讀」 研究報告,再次肯定家庭在營造終身閱讀者上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孩子的閱讀質量通常在八歲以後下滑,而父母在促使孩子持續閱讀上影響深遠......當孩子開始能獨立閱讀後,父母需要更多地(而非減少)關注,父母需要協助孩子選擇合適讀物......孩子們反應,他們停止閱讀的主因,是他們往往找不到喜歡讀的書。」
本期焦點話題,就是針對認識到自己的下一代確實處於閱讀危機當中,並願意付出思考與行動代價,化危機為轉機,打造書香家庭的父母親!
實例—怎麼帶領孩子成為愛書人?
實例1:少年孩子與書互動 十四歲的Echo 娓娓道出「讀書樂」(見本期主題企劃分享篇)
實例2:金牌老師現身說法
美國德州中學語文教師米勒(Donalyn Miller)是北美成千上萬的語文教師之一,她任教的學校是普通公立學校,她的學生有各色族裔、各樣背景、各種資質,在客觀條件上,米勒與她的同儕們似乎沒什麼不同。
然而米勒老師的部落格近年來吸引無數訪客,她的新書 Book Whisperer(閱讀,是孩子最重要的天賦)熱賣,她也經常應邀至大型教育年會演講。為什麼米勒在北美教育界引起熱烈關注?因為她與她的學生,成就了語文教師(與家長)的夢想─
過去這些年,一批批學生走進米勒六年級教室的第一天,無論他們對閱讀興致高昂(極少數),還是興趣缺缺(大多數),米勒要求每一個學生在學年屆滿前要深入閱讀四十本書。讓全國教育界驚奇不已的是,年復一年,米勒的學生不僅全部達到量的要求,在全州語文會考連創佳蹟,更在離開她的教室之後,持續主動、積極地閱讀,她讓閱讀在千百少年生活中「敗部復活」的秘訣是什麼?簡單來說,米勒將選書主權還給孩子,不硬性規定讀書題目或進度,將枯燥測驗卷束諸高閣,反之,在教室裡供應豐富多元的書籍,舒適的閱讀角落,「米勒教室圖書館」確保每個孩子與好書不論空間上、心理上都零距離。
她深入教導孩子閱讀賞析的遊戲規則,每天保留讀書與筆記時間,鼓勵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關於書的對話......我們看見,當老師以身作則,教會孩子「釣魚」而非單單「吃魚」,並且保障池塘裡形形色色魚種流通自如,孩子們就一個接一個成了釣魚(閱讀)高手。
指標—選書時當注意什麼?
美國每年出版童書千萬冊,中國出版質量也日進月升,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讀物,父母親想認真為孩子精神食糧把關時,究竟該注意哪些指標呢?
指標1:閱讀能力指標
美國公私立學校普遍在學年開始,會檢測學生的閱讀流暢度與理解力,並得出閱讀能力指數,常用的評鑑系統是 Accelerated Reader,(簡稱 AR),與 Lexus,通常校方會針對每一學童閱讀指數,提供推薦書目。許多圖書館亦在書封上註明閱讀程度指數,甚至AR母公司(Renaissance Learning)也提供網站(www.arbookfinders.com),父母可以從孩子閱讀指數、學校年級、閱讀興趣、作者等方面檢索相關書籍。
在參考閱讀能力指標為孩子選書時,宜盡量選擇在閱讀指標範圍內的書,可以先從孩子感興趣的主題、作家開始,原則是為孩子劃出界限,但避免硬性強迫。
指標2:文學獎項
除了閱讀能力指數之外,為孩子選書常用的參考點,是得獎書單或暢銷書榜,如美國極負盛名的兒童小說紐伯瑞獎(Newbery Award) 、兒童圖畫書凱狄克特獎(Caldecott Award) 、國際安徒生獎(International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 、英國惠特曼獎、臺灣金鼎獎,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等等,這些琳琅滿目得獎或熱門書單,代表書籍的叫好或叫座程度,自然也可成為父母選書的參考。
然 而 , 除 了 考 量 一 本 書 「 文 學 質 量 是 否 優異」,「孩子是否讀得來、讀得懂」這些顯而易見的指標之外,另有兩個相對較隱性的指標是大部分家長容易忽略的;尤其當孩子步入初高中階段,或是孩子的閱讀級數大幅超越同齡孩子時,父母親更需留意書本內容與孩子的身心發展指數與靈性成熟指數是否配搭!
指標3:身心發展指數
孩子看得懂書中文字,並不代表孩子身心發展、社交需要,也一定契合字裡行間所傳達的信息。我第一回打開原版《紅樓夢》時,才十歲左右,親長嘖嘖稱奇,無形中鼓勵幼年的我遊盡大觀園離合悲歡,但我真攀登得了曹雪芹沉吟大半生的悲情冰原嗎?當年孤零零地吞嚥了百萬字華彩文章,大部分是生吞活剝、難以咀嚼,在無人討論引導的情況下,紅樓悲劇情懷,過早地籠罩了我的童稚歲月。如今回顧,我在閱讀上早熟,不代表我的身心發展、生活歷練也相應合,我仍需要成熟讀者的導引。
這幾年紅遍半邊天的《暮光之城》系列故事(Twilight Saga by Stephanie Meyer),情節主軸是高中少女與吸血鬼、狼人的戀情,讀者群雖以二十上下女性讀者為主流,但風潮所及,也有數量可觀的小學、初中學童,好奇地握住墨黑封面上素手遞過來的紅豔豔蘋果。
這 些 十 一 二 歲 的 前 青 春 期 少 女 , 會 從 單 本六七百頁的羅曼史裡汲取什麼樣的兩性觀念呢?更何況,當十八歲的貝拉與愛德華在完結篇《破曉》成婚後,情色、暴力的描繪尺度,都較前書開放許多;已將前三集囫圇吞下的孩子,有多少機率能對完結篇禁食? 若不知情的父母,允許孩子自由吸收《暮光》裡的信息,沒有任何篩選或討論,又會對她們心靈帶來什麼影響?
在浩瀚的故事花園中,有各色奇花異草,開卷非必有益,我們不能不謹慎關注閱讀內容,是否切合孩子身心發展現況與需要!
指標4:靈性成熟指數
書籍傳遞的不僅僅是資訊、知識、故事,還有作者本人的信仰價值和世界觀。知名基督徒學者魯益師(C. S. Lewis) 一生豐盈著作多以成人讀者為對象,唯一寫給孩子的故事集,是膾炙人口的《納里亞傳奇系列》(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但魯益師這套風靡幾世代的奇幻故事,究竟只是作者嚴肅學術著作外的遊戲之作,還是想認真傳遞什麼信息呢?照魯益師本人分享,《納里亞傳奇》比所有其他作品,都更完整地表達了他的神學與世界觀。其實,《納里亞傳奇》絕非特例,書本既然是閱讀者的精神食糧,父母親需要認識閱讀過程是雙向道,孩子的世界觀會與作者世界觀對話,而作者的影響力可能是正面或負面的。
當父母親絞盡腦汁為發育中的孩子調配均衡健康潔淨飲食,補充各式維他命時,可別忘記,孩子每打開一本書,也就無聲摘下一枚流淌知性、感性、靈性汁漿的果子。
一般家庭、學校僅注重閱讀能力指數,或參考文學獎項,而容易忽略了讀者身心靈的狀況,亦應是選書時重要考量;與電影不同,書本並沒有清楚的內容分級制度,中文網路資訊也較少觸及這方面訊息,在現階段,父母親得自己把關!(英文少年讀物可參考愛家網(http://www.focusonthefamily.com/parenting/protecting_your_family/book_reviews_for_parents.aspx)
為孩子選書,與孩子一同選書,是值得父母親學習的功課。我們愈多地認識少兒讀物、愈深地認識自己的孩子,就更能調配切合孩子每階段需要的精神食糧!父母在家庭閱讀上智慧投資的時間、心力、金錢,必能在孩子生命中得著豐厚報償!
培養孩子「悅讀」既如此重要,何處能得到更多具體的指引和可靠的推介書目?對《哈利波特》系列或《魔戒》系列等看似可提昇孩子「閱讀胃口」的暢銷奇幻小說當如何看待?如何就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與孩子做有意義、有創意的討論?
請上本會網站,在「真愛雜誌」專區中,以作者「黃瑞怡」檢索,即可一覽無遺!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