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49期- 親子加油站: 粗活與繡花


最近偶會因寫功課這檔子事與四歲的兒子「擦出火花」。

幼兒園老師一星期會發兩次作業讓小朋友回家練習,內容不外乎是寫字母、畫畫圖、連連看、數數兒…….這些簡單的「活兒」。對媽媽來講,這種小小孩的「功課」只要「有寫就好了。」;但兒子把卻這類的「粗活兒」當成是「替皇室繡花」,一定要做到盡善盡美, 於是母子擦槍走火的意外就發生了:

那天兒子的功課是要在大寫字母旁填入小寫字母,兒子所有的大寫字都認出來 了,只是要填小寫字時,有一、兩個忘了怎麼寫,不然就是下筆前沒有算好位置與距離,「頭」擺進去了「身體」卻擠不進去。於是他發火了,氣急敗壞的要拿橡皮擦把寫壞寫歪的字擦掉。

愈急就愈壞事,一不小心擦太用力,把紙給弄皺了。於是他生氣的把橡皮擦一扔,手忙腳亂地想把紙張撫平。

我問他:「你要媽媽幫忙嗎?」

「不要!」小子挺有骨氣的。 把紙張搞定後,又繼續未完的作業。只是那個小寫的q 還是想不起來怎麼寫?是頭向左還是頭向右?那根「棍子」是往上爬還是向下伸?只見兒子遲遲下不了筆,想來想去就是不確定要怎麼寫。我又問了:「你要媽媽幫你嗎?」

「不要幫!」兒子氣呼呼地說。然後就開始撇嘴大哭,一面哭還一面把鉛筆、橡皮擦亂丟。

本來只是簡簡單單的寫功課,卻變成了哭哭啼啼的鬧劇;搞得我都快抓狂了。 隔天,跟老師提到兒子寫功課的事。老師給我的建議是,要幫助孩子明白:「過程比結果重要。」

重點不是寫得好不好、畫得棒不棒,而是「有沒有盡力」。這回做不好,還有下次機會,下一次會比這一次更進步。

老師說,自我要求高的小孩,往往不需別人提示或指出,心裡就已經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所以有時會因為自我設下的標準過高,卻發現成果與期望的落差太大而變得氣急敗壞、甚至惱羞成怒。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學會「不要只看成果,要懂得享受過程」。

與老師談完後,我覺得受益良多。這不單是個性「龜毛」(台語,亦為喜歡吹毛求疵)與否的問題,也是一種學習態度的調適。說真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以結果來論成敗──所謂一份「很棒的作業」就是一份「寫得很好的作業」;當然,將功課寫好並沒有錯,只是我們很容易忽略了一份優秀成績的背後是需要不斷的練習與嘗試。

如果我們只是讚許孩子的成果,卻很少在他嘗試的過程中鼓勵他,那我們就是間接在教導孩子:「成績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不再注重過程,很容易就會為了要速成而走捷徑,想要馬上看到結果而不擇手段。而不擇手段往往與無情無義只是一線之隔──這樣的「成功」,真的能咀嚼出收穫的喜悅與甜美嗎?

陪小孩做功課,還真不只是「盯著他」這麼簡單而已。不知不覺中,我們灌輸了孩子成敗的概念、好壞的價值,甚至培養了他們享受過程、體會練習樂趣的「胃口」,也間接地影響他們日後行事為人的態度──我想,要在「粗活」與「繡花」間找到平衡點,這份「功課」,連媽媽我也有得學習呢!



bottom of page